韓國先后提出和開工的中國城項目達7個,但在規劃上很難找到能體現華人特點的設計和優惠政策,也缺乏迎合華人需求的文化和生活配套設施
不久前,韓國的全國經濟人聯合會(簡稱“全經聯”)公布了名為《振興中國城方案》的報告,呼吁韓國政府采取措施,在首爾這樣的大城市恢復和興建“中國城”,以推動韓國經濟發展。近年來,韓國有關“中國城”的開發計劃接二連三,卻鮮有成功。這份報告的出爐,使韓國的“中國城夢想”再次進入人們視野。
“中國城”前景美好
全經聯是韓國最主要的四大經濟團體之一,其宗旨是統一韓國經濟界在財政、金融、工業和貿易等問題上的意見,并將其提供給政府作為決策參考,在韓國的經濟界和政界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全經聯在7月13日發表的《振興中國城方案》中,描繪了“中國城”在韓國的美好前景。報告分析說,如果在像首爾這樣的大城市中出現中國城,可能會產生近24萬億韓元(約合250億美元)的經濟效應,其中投資效應達2.72萬億韓元(約合28億美元),消費效應達21.24萬億韓元(約合222億美元)。此外,中國城還能創造12萬億韓元(約合125億美元)的附加價值,以及92萬個就業機會。不僅如此,中國城的啟動有可能引來2萬億美元左右的國際華僑資本的持續流入。
全經聯指出,目前世界上人口超過1000萬的大城市普遍都建有大規模中國城,給各個城市帶來了良好的效益。如日本橫濱的中國城在最近數年間每年吸引游客達1800萬人次,而加拿大政府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溫哥華扶植起來的中國城每年也吸引游客達1500萬人次,成為旅游名勝。
韓國如今難覓華商蹤跡
要建中國城,自然離不開華人華僑。
歷史上,大批華人出于經商、投靠親友或者躲避戰禍等原因,曾旅居韓國。據記載,上世紀20年代和40年代,華商貿易活動頻繁,控制了朝鮮半島的雜貨、綢緞和西服等行業,其商業活動占到整個朝鮮經濟的70%,首爾市民中繳納不動產稅最多的也是華人。首爾小公洞一帶的華人社區曾多次出現鼎盛局面。
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后,政府通過限制外國人在韓國經商,并不斷通過出臺稅收、土地管理等政策,使華人退出了其一直處于控制地位的酒類和油類產業,只能開一些小店鋪維持生計。華人經濟迅速萎縮,資金雄厚的旅韓華僑紛紛遷往北美等地發展。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已有近45%的華僑離開韓國。留在韓國發展的華僑無論是人數上還是經濟上都不再形成規模,華人被擠出鬧市區,分散居住,在韓國經濟活動中被邊緣化。
今天,昔日華人店鋪、餐廳鱗次櫛比的小公洞一帶已經難覓華商的痕跡,只有在明洞的中國使館附近能看到一些小規模的華人商店。在仁川的中華街,雖然中餐館不少,但真正由華人經營的寥寥可數。年輕一代的華僑,夢想著留學海外和移民其它國家,中國城對他們來說與其說是夢想,不如說是回憶。
仍停留在概念層面
2005年,中韓兩國貿易額達1119.3億美元,中國保持了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的地位。而隨著雙邊關系的升溫,被稱為“漢風”的中國熱席卷韓國,中國的飲食、文化和產品在韓國日益受到歡迎,中國元素蘊含的商機突現。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城”概念開始為韓國各地所追捧。
然而,由于韓國國內存在的認識誤區,使得中國城的規劃大多停留在“看上去很美”的階段,有始無終,半途而廢。
近年來,韓國先后提出和開工的中國城項目達7個,主要集中在仁川和京畿道等經濟相對薄弱的地區。這些中國城項目在規劃時,有的希望能吸引海外華人資本,投資建廠,如仁川永宗島的自由經濟區;有的則在遠離鬧市的新城區規劃大型的華商綜合商業區,如高陽的“一山中國城”。這些“中國城”在宣傳中聲稱以華商和華人資本為對象,但在規劃上很難找到能體現華人特點的設計和優惠政策,也缺乏迎合華人需求的文化和生活配套設施,與一般的工業開發區和商業區沒有太大的區別。無論對于海外華商,還是韓國的華僑,都缺乏吸引力。這類只盯著華人資本,卻不考慮華人需求的“中國城”前景黯淡,大部分都已經下馬。
在眾多中國城規劃中,唯一有所建樹是仁川的“中華街”。經過仁川市政府近年來的改造和扶植,中華街上的各種中餐館、茶葉店、中式點心店和旗袍店等店鋪初具規模。2005年到中華街觀光的海外游客首次突破40萬,其中中國游客37.2萬,外國游客7.3萬。但“中華街”一帶的商家和居民絕大多數是韓國人,中國文化難以生根開花,“中華街”離真正意義上中國城相去甚遠。
加日經驗值得借鑒
目前常住韓國的華僑只有1.7萬人左右,主要從事餐飲業、中醫和旅游業,經濟規模不大。對于華僑來說,最適合發展的是首爾這樣人口密集、商業繁榮、服務業發達的大型城市。此前,一些韓國經濟團體曾提出,在華人相對集中的新村、上巖等地劃出專門的區域興建中國城,但首爾政府對此反應并不積極。
亞洲金融危機后,韓國政府在吸引和利用外資上有所松動,對包括華僑在內的非韓國人的歧視性政策也逐步取消。2001年起,華僑可以在韓國自由購買店鋪和住宅;2002年,華僑的永久居住權制度松綁,華僑不用每5年申請一次居留權;今年5月31日,華僑第一次在韓國的地方選舉中獲得投票權。這些變化,都為華僑經濟在韓國的復興,創造了有利條件。而中國日漸強大的國力和中韓不斷攀升的貿易額,也為華僑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全經聯指出,為了扶植中國城,加拿大聯邦政府投資1500萬加元,州政府和溫哥華市為中國城低價提供公共用地,并為其開通了道路,使溫哥華的中國城得到了發展。日本政府給華僑提供創業資本,并給予永久居住權的華僑以經濟培育政策,也使得日本華僑從20世紀70年代的2萬人激增至目前的50萬人,出現了橫濱中國城這樣的經濟亮點。這些經驗都值得韓國政府借鑒。
全經聯呼吁,為了通過中國城吸引中國游客和華僑資本,創造就業機會,韓國政府有必要改善相關制度。如簡化在中國城內聘用中國人的程序;改善華僑在申請支援創業資金及金融交易方面的不便;承認華僑學校的學歷;簡化華僑企業家出入境手續等。
如果這些建議能被韓國政府采納,無疑將大大縮短中國城從夢想走向現實的距離。
李拯宇、干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