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筆者前往南韓旅游,南韓是全世界唯一的單一民族的國家之一,人口47470969 人,除了有20000(0.04%)的中國人之外,沒有什么其它少數民族或語言。南韓官方語言是韓文(包括一些區域的方言),在文法上和日文有點類似并借用許多漢字。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成立,1950年,爆發了韓戰,1953年南北韓簽訂了休戰協議。
韓戰后,南韓的經濟蕭條,經濟恢復很慢,政治一片混亂。當時的領導人高瞻遠矚,首先規劃首都首爾(以前叫漢城)通向主要城市的高速公路,拘于南韓當時的經濟狀況,要建設高速公路是一件困難的事,這時,南韓人想到了日本,他們隨即向日本索要戰爭賠款,獲得賠款后,將賠款用于建設高速公路及其配套工程,高速公路的快速建成使南韓的經濟駛入了快車道,1960年中期(中國“文革期間”)之后,經濟復蘇,整個國家活躍起來。成為亞洲“四小龍”。
城市經濟發展了,農村還比較落后,沒有發展起來,韓國領導人決定發揮人的積極性,用工業反哺的方式,向農村提供資金和建設材料,發展鄉鎮建設,擴大城市規模,建設新農村。從而,改變了城鄉不均,改變了農業的生產狀態,改變了農村的落后面貌,建成了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國家。
富裕了的韓國人,沒有忘記過去的艱苦生活,努力創建節約型社會,他們的節約令我們永志難忘。一是減少木材使用,韓國的森林覆蓋率居世界前列,但是他們為環境的宜人,他們認識到少使用就意味著少毀林,為了減少木材的使用,他們用不銹鋼制作筷子,用大米制作牙簽,用后丟入潲水桶里,或其他地方,很快就會分解,一來不用看樹木,二來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僅此兩項,每年就可以節約一大木材,保護一大片森林,用廢舊輪胎制成地板磚代替木地板。二是減少使用陶瓷用品,富裕的韓國人不鄉其他國家人民,他們廣泛運用不銹鋼和塑料制作碗子和碟子,減少因使用陶瓷而損失寶貴的、不可再生的土地資源。三是把節約貫穿與生活的每一個環節。路燈亮燈時間與天黑時間幾乎一致;節能燈泡,節能設施被廣泛應用;飯店的服務員給顧客盛飯時一般都是半晚飯,由于不解,問之,方知,客人飯量大小不一,飯量大者,可以再加,飯量小者,則剛剛好,不用再加,也不用放置,不會造成浪費。
在南韓,可以處處體會到南韓人以人為本的良好美德,與人方便的衛生設施指示明顯,殘疾人通道暢通,衛生設施里都有殘疾人的設施,非常方便,而且設置放置書包的個人物件的長條臺子。社會治安好,助人為樂現象普遍,微笑服務隨處可見,我們是旅游總簽證到達南韓的,電腦上顯示的沒有個人的名字,當我第一個到達入境處時,海關官員,發現沒有我的名字時,沒有刁難,沒有粗言爛語,和藹的要求領隊到辦公室校對;如果你迷路了,只要向路人提供電話號碼,他們一定會幫助你的。
在南韓,處處都可以體會到南韓人的愛國意識和熱情,從到達機場到酒店,到旅游景區,所有的電腦、檢測設備都是韓國國產的;官員使用的汽車都是韓國國產的;民眾使用的汽車,首選韓國國產的。以上這些的原因,我想除了民眾愛國意識外,生產廠家提供一定是保質保量的最好物品,使到用戶能放心使用。更為動人的是,金融風暴時,南韓民眾表現出高度紀律和團隊精神,他們的行動一致利落,效率極高,排長隊向政府捐贈錢物,為政府擔憂,為政府排憂。(梅州市僑聯/鄧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