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國王的召喚
男子和他的三個朋友
某一天,國王召喚一名男子去皇宮。
這名男子有三個朋友,第一位朋友是他的莫逆之交,對他最為器重。第二個朋友他雖然喜歡,但卻比不上對第一人朋友的重視。至于第三個朋友,關系比前兩位疏遠多了。
國王的召見使這名男子忐忑不安,他猜測自己是否做了什么違法之事,不由心生恐懼,不敢獨自前往皇宮,于是他決定邀請三位朋友同行。
首先他到那個自認為關系最密切的朋友家,結果遭到了這個朋友的斷然拒絕。接著,他又去了第二位朋友家,回答是:“我可以把你送到皇宮門口,但不陪你進去。”最后,他失望地去了第三位朋友家,沒到第三位朋友慨然答應一同前往。
那么,為什么三位朋友的態度各不相同呢?而且平時最要好的朋友關鍵時刻卻對他不理不踩呢?
《塔木德》認為,第一位朋友是“金錢”,凡人盡管貪財,但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第二位朋友是親朋,只能將他送到火葬場,然后便棄之不顧。第三位朋友是“善行”,雖然平常關系不太密切,但其死后伴他永眠九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