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國內研究小組成功開發出膠囊型內診鏡,只要吞下藥丸大小的該膠囊,就能進行內診鏡檢查。該膠囊有望年末實現商業化。
不必進行麻醉,也不會帶來嘔吐的痛苦或疼痛的感覺。價格是25萬韓元左右。
產業資源部15日宣布,由其提供支援的“智能型微系統開發事業團”經過6年的潛心研究,在國內首次成功開發出了膠囊型內診鏡。
取“micro robot”的前面字母,命名為“Miro”的該膠囊型內診鏡,是大小(直徑11毫米,長22毫米)與藥丸相似的橢圓形錄像膠囊。
在人體內的消化器官中停留8∼11個小時,平均每秒拍攝1.4∼2.8張10萬像素的圖片,傳送到帶在腰部的收信裝置。
服下膠囊之后,就可以像平常一樣生活,一段時間之后,只要將收信裝置交給醫院,內診鏡檢查就算結束。膠囊在幾小時后會被排到體外。
缺點是,不能遠程遙控膠囊,因此很難拍攝想要拍攝的部位,而且也不能進行在普通內診鏡上能夠進行的樣本采集或藥物投入。
事業團團長金泰松表示:“今年年末要推出的制品的主要檢查部位是食道和小腸。計劃在4年內,開發出在人體內通過遠程遙控,能夠拍攝到所有部位的膠囊。”
產業資源部介紹說,“Miro”具備比2002年美國的Given Imaging開發出來的膠囊型內診鏡——“PillCam”優秀的性能和價格競爭力。
“PillCam”的影像畫面質量是5萬像素,是“Miro”的一半水平,而且不能隨時傳送影像圖片,再加上使用1次需要花費130萬韓元左右的費用,與普通內診鏡檢查費用(約5萬韓元)相比,消費者會感到有負擔。
與此相比,“Miro”使用1次,不適用健康保險,預計將花費25萬韓元左右。
“Miro”預定本月末得到食品醫藥品安全廳的臨床許可之后,用2、3個月的時間,在延世大學和仁荷大學的醫學院,以45名左右志愿者為對象,經過臨床試驗之后,于今年年末正式銷售。
“Miro”的制造商是intro Medic公司(代表 沈漢寶,均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