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德宮為朝鮮王朝景福宮的離宮,因壬辰倭亂時正宮被燒毀,經多次修復1647年得到重建。經重建后其布局和結構與始建時非常接近,而且其布局獨具特色。被用做王的寢宮的后院也叫秘苑,這里還有超過300年之久的蓮池、亭榭等造苑設施,這些與自然諧調如一,在造景史上有重要的建筑價值。秘苑完好地保存著朝鮮時期宮殿的造景藝術,至今原封不動地保存著當時的狀態,充分地展現古時宮殿的造苑技巧。昌德宮不是一般的對稱或直線布局,而根據自然地形條件自由地加以安排,利用后方不高的崗地和左右的地形特點巧妙地安排了正門、正殿、內殿等各種建筑。昌德宮于1997年12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為世界文化遺產。
昌德宮被指定為122號史跡,該宮殿依山形而建,同自然渾然一體,是古時皇帝的別宮,同昌慶宮相鄰。位于鐘路區臥龍洞,大致可分為公共空間即宮殿、王室的生活空間即王宮以及庭院即后院。昌德宮是唯一維系李朝時期宮殿建筑正統的宮殿。其后院是國王的休息場所,內有300多年樹齡的巨木及池塘、亭子等設施,與自然融為一體,甚是和諧
是朝鮮王朝太宗四年(公元1404年)修建的離宮,太宗五年竣工,占地78公頃。后多次被毀和重建,最后一次重建是仁祖二十五年(公元1647年)。 在景福宮被毀后的300年間,昌德宮和昌慶宮一直是朝鮮王朝的正宮。昌德宮的殿閣完全是按照地形設計的,總體布局是非對稱,在朝鮮的五大宮殿中最具有自然風貌,同時也被譽為朝鮮王朝時代造景藝術的杰作。昌德宮在傳統宮庭建筑的基礎上作了美妙的更改,昌德宮布局嚴謹,與周圍布滿蔥綠樹木的山地非常和諧的融合在一起,亭子、宮殿看似漫不經心分布在各處,實則別具匠心。不止一位國王把此處作為行宮,可能是因為此處宮殿接近自然、使人倍感輕松吧。昌德宮現已成為韓國漢城保存良好的五大皇家建筑之一。
李氏王朝建立后,李成桂下令修建了包括主宮殿、皇家祭祀宮殿和祭壇在內的一系列建筑。景福宮一開始建立時主要作為主宮殿和國王的行宮而建立的。但很快此處成為王子之間血腥宮庭斗爭的場所。朝鮮第二位皇帝清宗把都城重新移至開城,因為他認為漢城是不祥之地。清宗遜位不久,其弟太宗重新移都漢城,并下令建一座單獨的宮殿,即昌德宮。
昌德宮內為中國式建筑物,目前仍保存著13座殿閣,是李氏王朝宮殿中保存得最為完整的一座,被稱為"韓國的故宮"。宮內的大部分建筑在日本人1592年入侵時被焚毀,但其正門敦化門幸免于難,成為最珍貴的遺跡,這一木結構建筑傲然聳立,氣度非凡,現在是漢城最古老的宮門。該宮自1611年重建后到1910年一直是王室成員的正式居所。昌德宮正殿就是處理朝政的仁政殿,以鑲嵌細致、裝飾美麗的藻井而聞名,殿內設有帝王御座。殿后的大造殿是王室寢殿。另有樂善殿今天仍是尚存的王室成員的住所,為韓國傳統木造結構建筑。殿內陳列著王冠、王服、墨寶、武器和其他手工藝品。
仁政殿后面建于17世紀的秘宛,是昌德宮整體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秘宛依山而建,面積約6萬平方米,是當年王室的御花園。這里曾經是王室成員和宮女們的居所,有亭臺樓閣和天然的峽谷溪流,有科舉考場映花堂,還有建在荷池旁供君王垂釣的魚水亭、釣魚臺和池中的鞭蓉亭等。
作為一處皇家宮殿,昌德宮目睹了很多歷史性大事,同時,也經歷了一個民族所經歷的種種動蕩。
從敦化門進入昌德宮后,右側便是錦川橋,據說該橋建于太宗 11年(1411年),是首爾現存的石橋中最古老的。過橋后便進入了仁政殿,此殿與其它地方的正殿不同之處在于其屋脊的花紋形狀十分獨特。這是當時日本為了把朝鮮王室的等級降一級而繪上的花紋,因此在其它的屋脊上是無法看到的。仁政殿的每個屋檐上都有9種動物的塑像,這些都是能驅鬼的動物,在進善門的屋檐上各有5個,敦化門有7個,數字各不相同。最多的就是仁政殿,表明這里是最重要的場所。經過仁政殿右側的門,便是國王的辦公室宣政殿。該殿是整座宮殿中唯一使用青瓦的地方,從中也可推知青瓦臺為什么也用的是青瓦。昌德宮的宮墻和昌慶宮的宮墻之間有水泥路,沿此路向前便到了后院。這里有介紹韓國的圖片中最經常登場的芙蓉亭和宙合樓。呈“匚”字形的地形中間有一處池塘。此外還有據稱有99間房間的延慶堂,它是宮殿內的士大夫之宅,去此處須經不老門,此門系將一塊巨石截成“匚”字形而成。#p#分頁標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