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英語 日語日語 法語法語 德語德語 西班牙語西班牙語 意大利語意大利語 阿拉伯語阿拉伯語 葡萄牙語葡萄牙語 越南語越南語 俄語俄語 芬蘭語芬蘭語 泰語泰語 丹麥語丹麥語 對外漢語對外漢語
      熱門標簽: 韓語詞匯 因為難 破譯韓文字體
      當前位置: 首頁 » 韓國文化 » 韓國文化閱讀 » 正文

      韓語和日語中的漢字

      發(fā)布時間:2010-02-10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進入韓語論壇
      (單詞翻譯:雙擊或拖選)

      作為銀行工作人員,我先后兩次赴韓國工作,第二次是2003年4月至2007年7月,擔任中國建設(shè)銀行漢城分行總經(jīng)理。為開展業(yè)務(wù),也曾多次赴日本考察。在研究三個國家金融的同時,業(yè)余時間站在中日韓三國的角度看外語,發(fā)現(xiàn)其中有很多樂趣。

        漢語,日本和韓國的外語

        就日本和韓國來講,漢語是他們的外語。日語里有不少方塊漢字,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到日本就是完全不懂日語,憑那幾個夾雜在日語假名中的漢字,你也可猜出幾分意思來。到日本工作、學習和旅游要比到韓國方便得多,這應(yīng)當是不懂這兩國語言的中國人的基本感受。

        去過日本兩次。看看大街上日語廣告,交通標志、公共汽車路牌,凡有漢字者,你總是覺得日本人寫了不是“錯”就是“別”的漢字。恕我在這里不舉例子。一是例子舉不勝舉,知道日語者都知道這一事實。二是我不大懂日語還真不知如何從我的電腦里“制造”出日本“錯別漢字”來。算是留下個課題讓有興趣者去探求吧。

        韓國語在文字書寫表達中原來用漢字也頗多,如今則見得稀少了。漢字僅僅用于一些記錄傳統(tǒng)或標示與傳統(tǒng)深厚關(guān)聯(lián)的某些特殊場所。如傳統(tǒng)慶典活動時,“祝賀”這樣的漢字就大行其道。與中國不同的,是這兩個字通常分開來用,好像一起用有浪費的味道。我不清楚這是否也算韓國民族節(jié)儉傳統(tǒng)的一種體現(xiàn)。

        韓國人漢字用得少當然主要表現(xiàn)在媒體方面。一份韓國語報紙出現(xiàn)漢字的數(shù)量不會超過10個。不懂韓國語,你哪怕是個語言博士也猜不出那幾個漢字前前后后的語義。不過,韓國也有漢字普及的地方,這就是韓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漢字姓名。爹媽在孩子出生時就連同韓國語姓名一起給予了孩子一個漢字正式姓名稱呼。你到韓國與韓國人交換名片時,不少名片就有漢字姓名在上面。看那名片你才覺得韓國歷史上用過漢字而且如今還留有較明顯的印痕。

        韓國語書面表達中幾乎不再用漢字,你就不大清楚是不是韓國語也常寫些“錯別字”。我在韓國待了好幾年了,所有看到的漢字雖然大都是繁體,但都還“正確”,“錯別字”很少。我聯(lián)想到日本在朝鮮半島上36年的殖民統(tǒng)治,那個時期里日語教學強行推開,居然沒有讓韓國人寫出幾個日本“錯別漢字”,這只能用韓國民族對于自己傳統(tǒng)文化及文化遺產(chǎn)的堅守意志非常之強來解釋了。

        韓國人書面表達不用漢字,卻無法不用歷史遺留下來的漢字的發(fā)音。由于地域的原因,也有韓國語自身體系的拼讀方式原因,那些漢字的發(fā)音都較中國原本的發(fā)音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如“中國”,韓國語的發(fā)音就成了“沖古古”,第一個“古”接近中國人發(fā)音的“國”,而后一個“古”就是加上去的一個爆發(fā)尾音了。韓國語學習起來困難可能會難在發(fā)音上了。

        日本和韓國都使用過漢字也都還在繼續(xù)使用漢字,盡管使用的范圍和頻率差別較大。我的直觀感覺和感受,是日本書面用漢字的“錯別字”較多,而韓國的漢字發(fā)音“很不準確”。對于學習這兩種語言的中國人來說,敢于寫“錯別漢字”就能夠?qū)W好日語,敢于發(fā)費勁而且絕不求“準確發(fā)音”的對應(yīng)漢字之音就能夠?qū)W好韓國語。當然,這是戲說。

        戲說歸戲說,我的這種感覺和感受,細想下來,是我將自己的漢語母語作為評說標準帶出來的。這又讓我聯(lián)想到,母語真是與生俱來的生命成分,你在不自覺中就將其放置到了一個“基本準則”的偉大高度。我對母語有種圖騰感。

        “He(他)”和“She(她)”

        我先后或長或短地學習過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日語和韓國語,如今只剩下英語還能夠用來日常交流和商務(wù)談判等,其余的外國語只記得些許單詞或簡單問候語了。靜下來時,我就想,為什么英語還能夠“生存”下來?除了使用機會較多,學習時間花得更多些外,是否還有別的值得總結(jié)的東西?

        學習外國語有時得益于母語,有時母語又是學習的障礙。英語與漢語在語法上是相似的,特別是陳述句的順序一致,使得國人學習英語有種“不難”感。我自然在這樣的“不難”群體之中。“我是中國人”與“I am Chinese”,主語、謂語(或表語)、賓語在語序上完全一致,你學習英語時,就不要花多少精力去思考語序等問題,只需將相應(yīng)的詞匯對應(yīng)地排列,然后說出來或?qū)懗鰜砭褪橇恕>枚弥褂眠@樣句子的次數(shù)多了,你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說得流利了,寫得自在了。#p#分頁標題#e#

        這一點,日語和韓國語等就不一樣了。它們的語言邏輯大大有別于漢語,如語序就是主、賓、謂(表),動詞在最后。“我是中國人”的句子在這樣的語言中,被表達為了“我中國人是”。學習這樣的外國語,當然就不能依靠母語的邏輯來進行推論了。相反,母語的邏輯由于她對你根深蒂固的影響,還成了學習的一種障礙。作為外國人,學習這樣的語言,先得消除或強烈地減弱你的母語邏輯的影響,才能夠談得到學好這種語言。但是,誰又能夠輕而易舉地消除或強烈地減弱母語邏輯的影響呢?因此,這樣的外國語是非常不易學,特別是非常不易學好的。

        英語中無疑也有大量大大不同于漢語語法、發(fā)音方式及習慣用法等的方方面面。這些如同日語和韓國語學習中的困難一樣,母語的邏輯完全不能起作用,而且還有著負面的影響。如英語中的“He(他)”和“She(她)”,在書面英語和漢語里,兩者都是有區(qū)別的,漢語母語邏輯可用,英語學習者書寫時很少出現(xiàn)關(guān)聯(lián)的錯誤。然而,兩者的發(fā)音在英語和漢語里是不同邏輯的。前者是兩個不同的發(fā)音,而后者是兩個同樣的發(fā)音。這樣一來,國人學習如此英語時,可就費神又常常出錯了。在我接觸的許多學習英語的國人中,在He和She發(fā)音上出現(xiàn)錯誤的比例,即通常將女性的She發(fā)為男性He之音的比例,接近100%.在驚訝之時,我不得不感嘆母語的力量是如何的強大,不得不認定這樣語言的學習需要多么大的力氣。

        回到開頭我的英語“生存”的問題。英語對于我而言,相當部分與漢語母語邏輯有相同或相近之處,我用對母語邏輯的理解來學習和使用它,感到它的“易學”和“好用”,進而興趣盎然,再而學習效率走高。而它與漢語母語邏輯完全不同的方面,我則將其作為一門新型的知識來對待,費神地學習,費力地記憶,費時地運用。這些可能是我至今還能夠用英語來生活和工作的特殊原因。由英語學習推開去,對于外國語的學習,我覺得有兩點具有“普遍真理”的味道,值得說說。

        母語是一種天然的存在,基于母語的強大力量和根本不可消除的影響,學習外國語時,應(yīng)當盡量地去發(fā)現(xiàn)外國語與母語邏輯相同或相近的方方面面,至少也應(yīng)當盡量多地借助于母語的邏輯去聯(lián)想或建立聯(lián)想來學習某種外國語。這樣的學習不僅可以事半功倍,更重要的在于它將使你終生不忘相關(guān)的外國語內(nèi)容,因為這已經(jīng)鑲嵌在你母語邏輯的體系之中或與母語關(guān)聯(lián)的理解體系之中。

        完全與母語邏輯不同的外國語的學習,這時的外國語是一種陌生的知識。學習新的任何知識,需要方法,需要時間,更需要持久的毅力和反復不斷的運用實踐。在這里,除了極少量的天才之外,沒有人可以通過不費力的“捷徑”成為另一種“語言通者”。就此而論,學習外國語也是需要一種拼搏精神的。(陳彩虹,中國建設(shè)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

      環(huán)球時報


      Tag: 韓語 漢字
      [查看全部]  相關(guān)評論
      外語教育微信

      論壇新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