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到亞洲哪個國家最孝順,大凡看過韓國電視連續劇的人可能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韓國。的確,在韓國,90%的國民認為,孝是人類一種生生不息的親情之愛,是家和萬事興的基礎。只有在家庭中盡孝,在工作上才能敬業,對國家才能盡忠。
過年祭祖是韓國人盡孝的最直接體現
“孝道”作為儒學文化的基石,在韓國社會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主導地位,浸透在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角落。記得10年前,記者剛剛赴韓國記者站就任,在一次聚會上,韓國《東亞日報》的會長金炳就告訴記者:“在韓國不盡孝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初聽此話,記者多少有些半信半疑,但經過一段在韓國的親身體驗后,的確感受到了“孝道”在韓國的歷史沉淀。
先說韓國的年俗吧,它是韓國人祭祖盡孝的最直接體現。每年春節,韓國都出現“千萬人以上的大移動”,家家戶戶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趕回供奉祖先的長兄(或長子、長孫)家,參加祭祖的“茶禮儀式”。“茶禮”在正月初一的清晨舉行。先由主祭者焚香、下跪、叩頭,祈求神降,再焚香行初獻,接著是近親行亞獻,遠親行終獻。然后再由主祭者勸祖先和諸神進酒進食。待祖先諸神“酒足飯飽”后,祭祀祖先的供品才由全家享用,然后相互拜年。與中國人大為不同的是,韓國人拜年可是相當講究,而且非常嚴格:長者盤膝而坐,晚輩在長者面前下跪叩頭,對成年晚輩,長者要低頭彎腰答禮。對未成年晚輩就免禮,但要給壓歲錢。平輩之間則相互跪拜。
除了給在世的老人拜年外,韓國家庭還要為死去的親人盡孝。通常情況下,韓國家庭在祭祖后,都要帶上酒、菜開車去郊外給先人上墳,盡管大雪皚皚,寒風刺骨,但盡孝卻風雪無阻。
贍養父母的責任一般都由長子承擔
韓國人之所以重視孝道,除了歷史的積淀以外,從小就進行熏陶也是一個方面。在韓國,每到中小學生的寒暑假,各地鄉校都會舉辦“忠孝教育”講座,向學生宣傳 “忠、孝、禮”等傳統倫理道德。所以,韓國人從小就認為孝敬老人,贍養父母是一種神圣的義務。一旦哪個不盡孝者被曝光,將被社會所“唾棄和排斥”。在贍養父母方面,韓國自古就有由長子負責贍養的規矩,并流傳至今。如長子去世,則由次子贍養,以此類推。隨著時代的變遷,特別是城市化速度的加快,韓國也出現了子女共同贍養父母的趨勢。據統計,目前仍有60%的韓國人認為父母應由長子負責贍養,而中國有28%.
過去,長子在贍養父母時,父母都和長子一家住在一起,所以四世同堂的家庭在韓國很常見。如今,這種大家庭正日益減少,父母的贍養費也不再多由長子負責,而是實行子女均攤,但長子仍起著“召集和組織”的作用。記者的一位朋友梁先生就是梁家四子女中的長子,目前他與父母雖不同住,但在贍養問題上,可一點也不含糊。每年春節、中秋等重大節日,他都要招呼弟妹給父母請安、送禮,平時則常到父母家幫助干一些生活雜事。春秋天氣好的時候,還要帶父母出去郊游。
有一年,梁先生在中國考察,正趕上春節。他二話沒說,買了機票在正月初一趕回漢城召集全家給父母拜年。鄰居看到他從國外趕回來向父母盡孝,都十分感動,稱他為“孝子”。他激動地說:“花些錢是小事,但盡孝是大事。我作為長子就要給弟妹做個榜樣。”他還透露說:“有一位姓金的長子,娶了媳婦忘了父母,鄰居背后指責他是‘不孝之子’。這個人原本挺能干的,公司準備提拔他為課長,后來聽說他對父母盡孝不夠,公司怕此事傳到社會上影響公司的聲譽,后來干脆把他辭退了。”
男人不下廚的舊習引發婆媳不和
在家庭生活中,韓國男人通常不下廚,有一種“君子遠離庖廚”的舊習,而這種舊習經常得到公婆的默認,并演繹出許多兒媳婦與公婆不和的糾紛和矛盾。韓國婦女一般結婚后都辭職回家,當上地道的“家庭主婦”。例如,每逢春節、中秋節,家庭主婦都得幾天幾夜圍著鍋臺轉,累得腰酸背痛,而丈夫卻一點忙也幫不上。此時,如果兒媳婦稍有怨言,婆媳之間就會碰出不和的火花。但隨著時代進步,近年來,這種情況也有所改變,許多年輕女性結婚后仍繼續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丈夫下廚已不再是什么丟面子的事情了。
“孝道”產品和“孝子”企業能賺錢
由于韓國重視“孝道”,在經濟生活中也出現了許多“孝道”產品。每逢重大節日,韓國廠商都爭先推出孝敬老人和父母的產品。其中最暢銷的是無公害的保健食品。西瓜經特殊處理,上面隱現出一個“喜”字;一套精美的點心盒上印著一個“孝”字等等。為表彰企業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韓國還設立了“孝子”企業獎。總之,“東方的儒教文明”,在韓國無處不在。有一份民意調查,問“東方的儒教文明,能成為現代社會普遍的指導理念嗎?”韓國人贊成的高達90%.
網絡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