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支文德長期以來一直是朝鮮半島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之一,諸多朝鮮王朝的學者和官員對他進行贊揚。金富軾在其所著的《三國史記》中將高句麗擊敗隋煬帝百萬大軍歸功于乙支文德。韓國首都首爾的“乙支路”就是以乙支文德的名字命名.
“韓國4千年歷史的第一偉人是乙支文德(????)!”,著名史學家申采浩(???)如此評價。
“高句麗擊退了強大的隋朝,靠的是乙支文德一人之力。像在《春秋左傳》里記載的,‘如無君,如何治國?’說的十分準確。”
就連以新羅為中心的《三國史記(????)》里,金富軾(???)也沒有吝嗇對他的贊美。而跨越了時代和理念的界限,受到如此評價的人就只有乙支文德。然而有關他的記載,在《三國史記》里也只有一句“出生和成長的背景不得而知”。我們只能根據“薩水大捷”推算出他大約出生于公元6世紀中葉(6?? ??),死于7世紀初(7?? ??)。另外據傳“乙支文德是石多山(???)人氏,并在山里修過道”。根據他在平安道甑山的傳說,也可以推斷他出生于平安附近。而他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是在公元612年。
在第十九代君王“廣開土大王”即位以后,高句麗日漸強盛。而589年隋朝(???)統一了中國以后,便開始與高句麗產生沖突。統一了長江和黃河流域隋朝和日益強大的高句麗是當時在東北亞地區的兩大帝國,雙方的沖突幾乎是不可調和的,但首先發動攻擊的卻是高句麗。
嬰陽王(???)在位第9年,也就是公元598年,高句麗向遼西地區發起攻擊。為此隋文帝招集了水陸大軍30萬進軍高句麗,然而卻因高句麗軍民的戰斗意志在臺風(??)的影響下遭受了完敗。因此獲得信心的高句麗為了統一三國在603年攻打新羅的北漢山城,并在607年攻打百濟的松山城。處于危難之際的新羅,不得不向隋朝請兵援救。612年,隋煬帝(???)征集了中國113萬人的大軍第二次攻打高句麗。
隋朝的陸軍向遼東省進軍,水軍則通過黃海進入大同江逆流而上。然而由于高句麗守軍的頑強抵抗,隋軍進軍6個月一直沒有什么進展。隨后隋軍集中兵力攻打平壤(??),而此時他們的對手就是高句麗的總司令官(???)乙支文德。
為了攻打遙遠的平壤城,隋朝的兵士們背負著可供百日食用的糧草行軍。但是隋軍士兵在半路上卻因過度疲勞而紛紛將糧食丟棄在路邊,在抵達平壤城之前就把所有的軍糧全部丟盡了。乙支文德抓住有利戰機,使用了堅壁清野的戰術,把城外的所有糧食都收盡,顆粒不留,把隋軍士兵逼上了絕境。
另外,為了探查敵軍的真實情況,乙支文德以投降為名親自冒險去隋軍營中探查虛實,并寫下有名的《與隋將于仲文詩(???????)》。
“神策究天文,妙算窮地理,戰勝功既高,知足愿云止。”
他在信中假裝稱,“隋軍若退回,嬰陽王愿意去朝拜隋煬帝”。但隋軍一開始撤軍(??),乙支文德便召集兵士從四面攻擊,并在平安南北道邊界處的薩水與隋軍進行了一場決戰。他在薩水的上游筑壩,使得在下游可以直接趟水過江,并在四處設下伏兵(??)。當隋軍30萬5千名軍士涉水渡江時,乙支文德指揮士兵在上游迅速決壩,水淹隋朝大軍,而少數游上岸的隋兵則被四處伏兵一齊殲滅。這樣,一場大戰后能回到遼東省的隋朝軍士不過2千7百人。
因此,“薩水大捷”便成為了千古垂名的大戰。而受此戰影響而動搖根本的隋朝,在后來第三次出征高句麗時又一次遭到大敗。618年 ,隋煬帝被殺死,隋朝滅亡。盡管改變了歷史的乙支文德在戰爭一結束就在歷史的記錄中消失了,但直到今天,他的名字和薩水大捷的戰功依然被世人傳誦(??)。乙支文德留下寶貴經驗告訴世人,不管敵人多么強大,只要從容應對,用智慧與真心便可取得勝利。他就是國家越處于危難時刻,越能散發出光芒的護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