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現(xiàn)代詩人的先驅金洙映,拉開了韓國現(xiàn)代詩的序幕。在韓國現(xiàn)代詩歌史上,金洙映承擔了顯赫的地位與重要的責任。他的詩歌關鍵詞“自由”與“悲哀”至今仍為為韓國文學界所重視。90年前出生的金洙暎(???),雖然只活到50多歲,但他卻拉開了韓國現(xiàn)代詩的序幕(??)。一生之中,他堅持不懈地創(chuàng)作詩歌。最近他的早期作品被人們發(fā)現(xiàn)。“背對著燈躺下,不知該作何感想。想見的人見不到,想去的地方去不了。這樣虛度一天后,又徘徊在冰冷的地方。”
金洙映從北韓巨濟島(???)的俘虜(??)收容所(???)出來以后,于1953年發(fā)表了這首《為了它》。徘徊于歷史旋渦(????)中的他,不斷地用文學表達出自己不幸生活。那么生活在冰冷世界中的金洙映所想的那個“它”究竟是什么呢?
1921年11月27日,金洙映出生于首爾鐘路。從善鄰商業(yè)高等學校畢業(yè)以后,他于1941年進入東京商科大學學習。后來他為了躲避日本的征兵回到祖國,繼而轉去了中國東北。1945年8月15日韓國光復(??)后,金洙映再次回到祖國并開始了自己的文學生涯。獲得自由的金洙映在詩人樸寅煥經(jīng)營的“茉莉書舍”里,與當時最前衛(wèi)(???)的現(xiàn)代詩人金起林、金光均等人一起進行交流,并在光復以后的首部合辦雜志《藝術部落》中,發(fā)表了《朝廷之歌》。1949年,金洙映在現(xiàn)代雜志《新城市與市民的合唱》中發(fā)表了《孔子的生活之苦》。這首詩的開頭為:“當花朵開在果實的上方的時候,你跳著繩。”這首詩不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主義(????)詩篇的精髓(??),而且還反映了凝視(?????)現(xiàn)代生活的金洙映的視角。然而凝視著現(xiàn)實的金洙映在1950年卻真正體驗了一次生活的殘酷。
在韓國的南北戰(zhàn)爭(????)中,未能及時避難的他被朝鮮人民軍強行收為義勇軍(???),后被關押(??? ???)在巨濟島的俘虜收容所。經(jīng)歷了種種磨難(??)之后,金洙映在1953年發(fā)表了作品《月亮的玩笑》,并在里面說道,“在都市中被趕來趕去成了我的生活,里面充滿了孤苦、絕望與悲哀。”然而這并不是苦難生活的結束,而是開始。在戰(zhàn)爭中失去房子的他,每天晚上要做很多篇翻譯來維持生活。他把在生活的邊緣感受到的悲傷與絕望、以及向往理想與自由的夢想,都用現(xiàn)代詩的方式表達出來。經(jīng)歷了20世紀50年代的苦難生活后,他終于領悟到,詩并不應脫離日常的生活,而應該緊密的貼緊生活。從那時開始,他就用最平常的日常用語把親身體驗的生活一一記錄成詩。1960年,他的人生迎來了一個轉折點(???),他從一個詩人變成了一個運動家。
1960年4月19日,金洙映在收音機(???)前熬了一夜后,第二天就來到市區(qū)。從那時開始到一個星期之后李承晚(???)宣布下臺,他一直與學生、市民在街邊向獨裁統(tǒng)治(????)抗議,掀起民主主義(????)浪潮。之后他把那種興奮和歡喜寫在詩中,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寫下了《祈禱》、《六法全書與革命》、《雖有時晚之嘆》等詩。然而1961年發(fā)生的五•一六軍事政變令他陷入了絕望。與其它詩人相比,金洙映的詩反映出更加強烈的現(xiàn)實批判與抵抗,但在政治的強壓面前,他也只能感嘆自己不過是一個批判現(xiàn)實的文人。
面對自己的渺小,他在1965年發(fā)表的詩中自嘲(??)道:“沙兒,我有多小;風,塵,我有多小?”金洙映認為詩不是用腦去寫,也非用心去寫,而是用自己的行動去寫的。1968年,他發(fā)表了體現(xiàn)百姓頑強生命力的詩《草》。
“草,會傾倒。比風倒得更快,比風哭得更早,但卻比風挺起的更快。”
作為一個無權無勢的市民,雖然容易被壓倒,但是深深扎根與生活的百姓即使絕望也絕對不會放棄。因此百姓永遠都會比風挺起的更早,也會笑到最后。像這樣,金洙映在作品《草》中把這種力量體現(xiàn)出來。1968年6月16日,他在一場交通事故(????)中去世。金洙映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對后來的文學起到了很大的影響。許多韓國詩人也將現(xiàn)實生活直接表達于詩中。今年是金洙映誕辰(??)90周年,他已儼然成為文壇(??)中的一棵大樹,下面有很多的詩人在這綠蔭(??)中,延續(xù)著他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