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介紹我和北韓女人結婚?
6年前離婚后與尚未出嫁的女兒相依為命的楊某(56歲,首爾江北區),今年5月下班時在地鐵里撿到一張名片大小的紅色傳單。“生活能力強、身份確定”等字樣吸引了他。
于是楊某撥通了電話,婚介公司職員說:“交300萬韓元中介費,就介紹對象,不限次數,直到相親成功。”
楊某猶豫了兩個月左右,于本月7日與母親一同前去咨詢。楊某在瀏覽過女性會員的資料后點著頭將合同放入包中。
楊某說:“希望能遇到安分守己、有生活能力的40多歲脫北女性。”
隨著在韓國定居的脫北女性超過1萬人,介紹這些人與韓國男性結婚的“南男北女”婚介企業應運而生。
據韓國統一部稱,進入韓國的脫北女性從2001年的480人,先后增至2005年的960人和2008年的2197人,呈逐年遞增趨勢。加上今年前7個月入境的1282人,已達到1.1232萬人,約為國內脫北男性(5514人)的兩倍。以入境時為準,脫北女性中逾六成(64%,6756人)年齡為二三十歲,其中一半以上(56%,3784人)未婚。
目前,像這樣將脫北女性介紹給韓國男性的婚介企業,僅首爾就有8家。其中有兩家是在2005年至2006年開業,其余都是在去年和今年開業。韓國負責管理脫北者安置培訓的Hana園所長尹美良表示:“向考慮過跨國婚姻的普通男性介紹脫北女性來代替外國女性的現象,形成了一種‘夾縫市場’。”
“北方女人”重視的是男性的經濟能力和心胸。她們都會在見面以前通過婚介企業提供的男性會員資料,仔細了解對方的身高、體重、職業、收入、住址和婚史等。
在KT婚姻文化園工作的脫北女性崔熙淑(音)表示:“別以為只要是北韓人就一定很溫順聽話。已經來到韓國很久的脫北女性,與韓國女性基本沒有什么區別。年輕的女性都不太愿意去農村。當然與韓國女性相比,要求不會太高,因為自己也是孑然一身來到韓國。”
在咸鏡南道咸興長大的李某(30歲)于2004年11月與母親一同入境。李某表示:“剛開始沒想清楚‘我為什么要來韓國’,因此曾感到迷惘。”
李某說:“來到韓國之前,從耕田到家庭保姆,幾乎什么事情都做過。本想到韓國后情況會好轉,但在這里也只能在餐廳里打雜。每天工作12小時,但工資只有70萬韓元,根本不夠生活。”
李某今年3月與一位中小企業職員結婚,目前正在照看婆婆。李某表示:“公公留下了遺產,聽說經濟能力也不錯,因此結了婚。如果丈夫辭職后開個店,我們兩人將拼命賺錢。”
居住在京畿南楊州市的脫北女性韓某(30歲),上月開始與一個住在大邱的韓國男子(42歲)交往,她想和他結婚。韓某表示:“離開北韓后來到韓國前,不知道吃了多少苦。雖然年齡相差較大,但只要經濟條件好和可以讓我依靠就可以。”
婚介企業相關人士分析說,韓國男子找脫北女性,是因為認為“脫北女性與外國妻子不一樣,語言和文化相通”或“持家有道和有孝心”。
羅某(32歲)在今年2月與脫北女性(27歲)交往一個月后結婚。他與前女友因贍養公婆問題而分手后,在身邊人的勸告下,經人介紹認識了脫北女性。羅某說:“剛開始比較排斥,但見面后一看,人非常成熟。她的一句‘贍養父母不是理所當然的嗎’的回答讓我著實喜歡。”
目前還沒有對他們的正式統計。名為“南男北女”的婚介所總經理洪承宇(音)說:“通過在2005年至2006年開業的兩家婚介所,到今年為止有550至600對新人結婚。如果加上后來成立的婚介所的業績,大約達到900至1000對。”
也有專家對與脫北女性結婚的現象表示擔憂。統一研究院李琴順博士說:“脫北女性在來到韓國之前,有些人甚至在第三國流離10年,經歷過各種嚴酷的環境。因此,如果沒有充分了解對方就匆忙結婚,可能會發生與跨國婚姻家庭不一樣的另一種矛盾。”
有分析認為,這種結婚形態還讓人們提前看到了統一后的韓國社會的一個側面。光云大學女性學教授道基淑(音)說:“在德國統一后,很多東德女性因為不能適應市場經濟而淪落為貧困階層。韓國的社會安全網還不及德國,而且在人們的腦海里有‘結婚等于安定’這一公式,因此,統一后將有很多北韓女性通過中介與韓國男性結婚。”#p#分頁標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