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英語 日語日語 法語法語 德語德語 西班牙語西班牙語 意大利語意大利語 阿拉伯語阿拉伯語 葡萄牙語葡萄牙語 越南語越南語 俄語俄語 芬蘭語芬蘭語 泰語泰語 丹麥語丹麥語 對外漢語對外漢語
      熱門標簽: 韓語詞匯 因為難 破譯韓文字體
      當前位置: 首頁 » 韓國娛樂 » 韓劇 » 正文

      韓劇:韓片,比韓劇更“神”一樣的存在?

      發布時間:2014-04-01     來源:互聯網    進入韓語論壇
      (單詞翻譯:雙擊或拖選)
       韓劇大熱之際,其實韓國電影也在近20年的振興、與好萊塢電影的抗爭中,一步步走到了高潮。為了在“好萊虎”的攻擊下守住本土市場,韓國電影人一方面“師夷長技以制夷”,一方面“接地氣”發揚民族文化。兩大元素間,韓國電影人如調酒師般悉心調配,做出一杯杯令人沉醉、口味多樣的佳釀。
       
        守住本土,抱團肉搏進口大片
       
       
       
        年度十強 九部本土電影
       
        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公布的2013年韓國電影數據顯示,2013年,韓國共上映840部電影,其中好萊塢進口片大約600多部;產量僅為進口片四分之一的本土片拿下了1.27億觀影人次,市場份額超過60%,票房榜年度十強占據九席,打得好萊塢毫無還手之力———唯一存活下來的只有《鋼鐵俠3》。而在這九部韓國電影中,科幻片有《雪國列車》、喜劇片有《隱秘而偉大》、古裝片有《觀相》、政治題材有《柏林》、恐怖懸疑有《捉迷藏》、純愛有《7號房的禮物》,類型百花齊放,顯示了韓國電影極強的生命力。
       
        綜合各項指標,韓國電影應居亞洲電影之首??v觀中國、韓國2013年電影成績,因為人口基數差距懸殊,按年平均觀影次數比較,中國觀眾平均觀影次數不足1次,而韓國觀眾人均觀影次數為4.12次,首次超過美國(3.88次)、澳大利亞(3.75次)和法國(3.44次),居世界首位。
       
        空前團結 喚起觀眾熱情
       
        回到20年前,韓國電影本土力量在面對著好萊塢大片的強勢攻入時,不得不團結一致尋求保護。他們尋求的保護叫“電影配額制”。所謂“電影配額制”,是韓國政府為保護本國電影所進行的政府行為,強制規定韓國電影院每年每個廳都必須上滿146天的本土電影;電視臺也必須播放一定時數比例的國產電影。韓國政府內部對此制度一直存有爭議,文化部堅持其配額比例,而經濟部要求取消或者降低比例。
       
        在爭取“電影配額制”的歷程中,韓國電影人體現出了空前的團結。尤其是1999年“光頭行動”、2006年變革兩大標志性事件,代表著韓國電影市場逐步放開,與好萊塢電影展開了肉搏戰,且取得勝績。當時,為了抗議韓國加入WTO世貿組織而開放外國電影配額,以姜帝圭等為首的韓國電影人發起大規模示威游行,甚至剃光頭在首爾等地靜坐抗議。因為剃光頭在韓國是極強烈的抗議形式,而此活動又為姜帝圭、李滄東、張東健等幾乎全體韓國影人集體參加,被世界媒體高度關注,韓國政府在極大壓力下,決定繼續“電影配額”政策。就在“光頭行動”后,姜帝圭導演、根據南北分裂真實事件改編的《生死諜變》,上映22天后打破韓國本土電影有史以來最賣座紀錄,上映57天后,打破《泰坦尼克號》在韓國的票房紀錄,為韓國電影注入一支強心劑。此片使得進入韓國電影院看本土電影的觀眾從原來的15%增加到37%,讓韓國電影重振旗鼓。2006年,為了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盧武鉉政府最終將國產電影保護期從每年的146天減至73天。盡管韓國電影人還是表示抗議,但宣告失敗。新配額制實行的同年,奉俊昊的《漢江怪物》再破本土電影票房紀錄,令韓國電影人揚眉吐氣。
       
        1999年、2006年兩次抗爭,一勝一負,這時的韓國電影已經有了較強的抵抗力。 2010年之后,好萊塢電影在韓國就開始處于敗勢,到2013年票房十強中,更是九部都是韓國本土片,將韓國電影推向了一個黃金時代。
       
        分級制度 涌現領軍人物
       
        姜帝圭的《生死諜變》,除了代表了為韓國電影爭取自強時間的“電影配額制度”外,還代表了為韓國電影爭取自強空間的電影分級制。一些有關韓國電影發展史的述評都認為,韓國電影振興的轉折點發生在1998年,金大中廢除了電影審查制度,取而代之的電影分級制度是其振興的前提。電影分級制度在法律上規定電影分為5個等級:全民可以觀看;12歲以上可以觀看;15歲以上可以觀看;18歲以上可以觀看;限制放映。每部電影的等級由民間組成的“影像物等級委員會”進行評級,對色情、恐怖、政治等題材也不再限制。
       
        第二年,姜帝圭就拍出了韓國影史上的里程碑電影《生死諜變》。分級制度給了韓國電影人更大的創作空間,上世紀80年代靠海外拿獎的林權澤、裴鏞均這撥導演有了更寬廣的舞臺,奉俊昊、樸贊郁等這批現今成為韓國導演主力軍的中生代,幾乎都是伴隨分級制度的誕生而出頭并成長起來的。韓國電影的創作類型空前旺盛起來,情色片《色即是空》、《甜性澀愛》、《愛人》,恐怖片《筆仙》、《薔花紅蓮》,南北題材政治片《共同警備區》、《韓半島》等類型開始涌現,各領風騷好幾年。而2000年《共同警備區》、2001年《朋友》、2002年《家族榮譽》、2003年《殺人回憶》,以及2004年《實尾島》,這些原來題材被禁止的影片,都紛紛問世,并且一再刷新票房紀錄。
       
        揚長避短 弘揚民族文化
       
        說起來,韓國電影的振興,處處可見政策、財經等大背景。1996年,金大中競選韓國總統的施政綱領中提出“支持發展韓國電影的宣言”,并將之列入競選白皮書中,其中提到“籌備釜山等各式國際影展,爭取國際認同、促進交流”。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間接幫了韓國電影,手上仍有資金的韓國企業家,從股票市場拿出資金改投電影行業,姜帝奎的《銀杏床》獲得25億韓元的投資,回報率達30%,是第一部在韓國獲得銀行貸款的影片。韓國還有網絡融資,《茅躉王》當年從464名網友中融資7.75萬美元,占總成本的5%,最終的投資回報率高達97%。 2002年憑《綠洲》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的李滄東,2003年出任韓國文化部部長,成為韓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導演身份出任文化部長的人,被看成是韓國電影的勝利。
       
        然而,韓國電影的振興,歸根到底還有賴于韓國電影人在創作上“一定要爭氣”的自強不息。為了在“好萊虎”的攻擊下守住本土市場,韓國電影人一方面“師夷長技以制夷”,一方面“接地氣”發揚民族文化。比如,《生死諜變》給韓國電影打開了“大制作”的概念,模仿好萊塢的痕跡頗深。《漢江怪物》主打科幻恐怖概念,更是韓國電影與好萊塢的接軌之作。韓國導演奉俊昊坦言:“這是沒有辦法的事,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或地區賣座的電影都只有兩種,一種是本土影片,一種是好萊塢大片。”韓國導演張勛也表示,好萊塢電影在全球大賣的無非就兩種,一種是科幻巨制,另一種是動畫,“所以我們基本上不會去做《變形金剛》那種電影,因為去做那種電影的結果就只能是證明我們做不了。觀眾會去看那種大制作的美國電影,但也會看本土的演員、本土的電影,因為這比較有親和力,符合他們的口味跟文化,在美國電影里看不到。”而《七號房的禮物》就是最好的證明,該片只不過是一部低成本喜劇,卻成了2013年韓國最賣座的影片。導演韓在林說,觀眾的口味具有多樣化,如果非要去和好萊塢拼其特別擅長的類型和題材,那只能是死路一條,“中國也一樣,我覺得大家應該去拍那些美國人拍不出來的東西,比如那種深刻反映中國人現實生活的電影,比如你們的《泰囧》。”此外,電影《王的男人》導演李俊益提到,韓國目前在進口片名額方面沒有什么限制,若中國市場真正放開,面對每年600部進口片的沖擊,本土電影能有多大空間,還很難說。

      Tag: 韓劇 韓片 更“神”一樣的存在
      外語教育微信

      論壇新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