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德國作家赫塔-繆勒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8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以“韓國現代文學”為主題,舉行了簡單卻意義非凡的學術大會。此次大會由斯德哥爾摩大學東方學系主辦,目的是為了紀念韓國和瑞典建交50周年。
在此次大會上,來自英國、挪威、日本、中國等地的韓學研究者從韓國現代文學的歷史性、抵抗家長的韓國女性小說以及屬于傷痕(trauma)文學的韓國文學等各種觀點出發,剖析了韓國文學。用其他國家的語言熱烈討論韓國文學的場景讓人感到非常新奇,而對樸婉緖、金芝河、黃晳暎、金熏、申京淑、千云寧等不同年代的韓國小說家的名字和作品世界,側耳傾聽的年輕學生們的表情也格外真摯。
學術大會結束后,有學者提議對再次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的韓國文學提出建議,對此學者們發出了一致聲音。即“世界完全不了解韓國文學的真正價值”。這不單純是翻譯的問題。可能是為了獲得諾貝爾獎,每年僅在瑞典翻譯出版的韓國作品就超過了二十種,但質量問題卻極其嚴重。為了在國際舞臺上露臉,作家們東奔西走,但還是沒有人關注他們。
另外,在國外活動的韓國文學研究者很少,這一點也令人遺憾。原來擔任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的中國文學權威人士馬悅然(Goran Malmqvist)進入皇家科學院后,中國劇作家高行健榮獲200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這一事實絕非偶然。
20年來一直研究韓國文學的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斯塔潘-羅斯(音)說出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羅斯表示:“此次學術大學的最重要目的和最大成果就是讓北歐的年輕學生獲得靈感,讓他們產生‘我也想研究韓國文學,想翻譯韓國文學’的想法。要想讓韓國文學在世界上沐浴陽光,必須培養優秀作家、優秀翻譯家以及優秀研究者。這是比動搖和說服諾貝爾委員會更快的捷徑。”
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產3122萬余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遺囑,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學獎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