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蝎之吻
《大長今》,溫暖與感悟從這里萌生
——引言——
2004年的9月,是一段充滿了感動和領悟的時光。雖已是初秋時節,但夏日的輕逝和秋蟲的低語都未能讓我留意,這只是因為,對我而言,這是在韓劇《大長今》陪伴下度過的日子。長今,將作為恒久的記憶珍藏于我心深處……
2003年末至2004年初,韓國MBC電視臺播出了由李秉勛執導的長篇歷史劇集《大長今》。該片一經播出,迅速刷新了多項記錄,收視率高達近60%,觀眾反響空前熱烈。劇集的拍攝與播出同步進行,隨著劇情的發展,媒體展開了積極報道,眾多觀眾也紛紛熱情參與討論,《大長今》成為了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韓國國民電視劇。
今年9月,我有幸一睹《大長今》真容,這樣的作品,真正讓我體會到了“看時欲罷不能,曲終意猶未盡、思緒萬千”的感覺。既有萬千思緒,自應抒之于筆端,全屬真情實感,想必大家也就不會責之以淺陋了罷!
——歷史背景篇——
朝鮮歷史源流
作為一部歷史題材劇集,《大長今》中涉及了很多朝鮮歷史知識,由此對朝鮮的往昔略加回顧和學習,對我自然也是一件興味盎然的事了。
史籍稱古朝鮮人為“東夷”,意即東邊的弓箭手。他們遍布于中國東北、東部沿海、長江以北和朝鮮半島。東夷人中有一個神話,傳說立國者檀君系天上下凡的父親和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據說他于公元前2233年開始統治,他的后代在朝鮮——“黎明寧靜之國”——執政達一千余年。
歷經青銅器和鐵器文明,朝鮮于公元一世紀后逐步進入了以新羅、高句麗、百濟為主體的三國時代,新羅于公元七世紀在唐代中國的幫助下先后擊敗百濟和高句麗,成為擁有朝鮮半島大部領土和原來三國大部分人民的單一國家。高句麗覆滅后,高句麗前將領大祚榮組成了一支高句麗和靺鞨人的軍隊,他們最終在吉林附近定居下來,建立了渤海國,大祚榮后被唐加封為渤海郡王。渤海國宣稱自己是高句麗的繼承國,有時自稱高麗國。隨著內外矛盾的激化,統一的新羅王國也走向了末路,王建在公元十世紀初建立了高麗王國(高麗的名稱來自高句麗)。幾乎與此同時,契丹征服渤海,渤海國余眾南下,加入了取新羅而代之的高麗王國。
公元14世紀末,在一系列抗擊倭寇的戰斗中,一位高麗將軍脫穎而出——這就是李氏朝鮮王國的開國者李成桂。李成桂奪取政治和軍事大權后,與其追隨者通過堅決地實行土地改革掌握了經濟大權。公元1392年,恭讓王被迫退位,李成桂的追隨者立李成桂為國王,由此結束了王氏家族的統治,李成桂改國號為朝鮮。李氏治朝鮮五百一十八年,歷二十六主,傳世三十二(追尊四,廢位二),于1910年被日本吞并。李氏朝鮮的國土大體上相當于今天朝鮮和韓國的總和,北方以鴨綠江和圖們江同中國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麗王朝的故都開京(今開城),1395年定都于漢陽(今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后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后最終定都漢陽。
長今的故事,就發生在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上半葉的李氏朝鮮時期。追尋長今的腳步,我們首先應該對她生活的時代作一番大致的考據:
《大長今》最初的劇情始于1482年(李朝成宗十三年,明憲宗成化十七年)。這一年,長今的父親作為內禁衛軍官,奉命參與了殺害成宗廢妃坡平尹氏的行動,自此陷入了復雜政治斗爭的洪流之中。
十四年后的1496年(李朝燕山君二年,明孝宗弘治八年),因發現崔氏家族陰謀而遭陷害的修樂館(司宮中王室膳食事,“御膳房”之說似不準確,故從此譯)宮女樸明姬死里逃生,為棄職多年的長今父親所救,兩人結為連理。
1504年(李朝燕山君十年,明孝宗弘治十六年),燕山君對文士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的鎮壓和清洗,消除了由史官、諫官和議政大臣行使權力的制約,史稱“甲子士禍”。也就是在這一年,燕山君四處搜捕當年參與殺害其生母尹氏的相關人員,長今父親被捕。明姬帶長今到漢陽設法營救,卻又再次遭遇兩代人的生死對頭崔上宮,最終還是難逃崔氏家族殺人滅口的毒手。父親存亡未卜,母親為保護長今而去世,一家離散,年紀幼小的長今成為孤兒。
公元1506年(李朝中宗元年,明武宗正德元年),燕山君被廢黜,流放喬桐。時為晉城大君的成宗嫡長子,燕山君的弟弟,李朝第十一代國主中宗李懌即位。長今于同年進宮。劇中提示,長今進宮時是八歲。故可推斷,長今生于1498年,劇集中長今的主要經歷貫穿了中宗在位的三十八年間。#p#分頁標題#e#
中朝關系溯源
朝鮮與中國的關系,實可謂源遠流長。最早的記載,應該是孔子所稱的“殷末三仁”之一箕子封于朝鮮故事。在中國,“箕子朝鮮”一事由于與西周的關聯而被著重記載于史籍,孔子以后這些史籍被選定為儒家經典。在朝鮮韓國方面,記載了箕子朝鮮內容的《三國史記》等書編成于11世紀以后,應當是接受了中國儒家的記載而來。這段史實經文化學等多方考證,可確證為信史。
古代朝鮮歷史與中國歷史交織在一起,密不可分。其間雖國土、政權屢有更迭,但始終與中國保持了密切的關系。古代和近代史上的朝韓半島,舉凡禮制、政治制度、經濟、科技、藝術、風俗等,均深受中國文化的熏陶。自新羅、高麗王朝以來,“雖域居海島,然稟受正朔,遵奉儒學,樂律同和,度量同制” ,他們以能夠記誦中國古典文學的章句或吟詠中國詩歌而自豪。1392年,在明朝的幫助下李成桂奪得政權,并向明稱臣。明太祖朱元璋欽定了“朝鮮”作為李氏政權的國號,這是“朝鮮”作為國號的開始。明定朝鮮為永不征討之國,朝鮮尊明為永世的父國和天朝,采用明年號,明和朝鮮正式以鴨綠江作為邊界,至此后700年再無大變更。李成桂制定了與明王朝和睦友善的邦交國策,積極輸入漢文化,努力發展朝中睦鄰關系,開創了兩國關系史上最為親密的時代。公元1400至1418年在位的李朝第三代國主李芳遠是明正式冊封的第一位朝鮮國王。李氏朝鮮以新儒學思想為立國之本,李成桂把建立儒學機構放在第一位,以創立一個儒教國家。李朝名臣徐居正嘗作詩云:“明皇若問三韓事,文物衣冠上國同”,朝鮮風俗也類似中國,“崇尚信義而篤儒術”、“衣冠制度悉同中國”。
中華文明對朝鮮的深遠影響,在《大長今》一劇中可說是俯拾皆是:
首先讓我們倍感親切的就是劇中長今所書寫,頻頻出現于廳堂字畫條幅、大臣表章、往來信函中的大量漢字。不僅字形與我們使用的毫無二致,甚至字意也完全相同。古代朝鮮幾乎所有的歷史、典章、文藝、科技書籍都使用漢字記載。新羅神文王時代的薛聰發明了古代的朝鮮文字“吏讀”,這是漢字以新羅語音標表記,漢文以新羅語判讀的方法。吏讀的創始,使得會解讀中國九經的朝鮮學者出現了。公元1443年,朝鮮國王世宗李祹命集賢殿學士創立了由11個元音和14個輔音組成的朝鮮表音文字,這種欽定文字于1446年頒布之時,稱為“訓民正音”。然而,儒家學者大為反對,認為朝文字母會妨礙儒學研究,統治階級仍然只限使用漢字。婦女、兒童使用拼音字,用拼音字書寫的文章叫“諺文”,受人歧視。官方書面語言仍然是中文,就像拉丁文寫自己語言的手段,創作了謳歌王朝建立的用朝中兩種語言寫成的頌詩《龍飛御天歌》,并把《釋譜詳節》(佛祖生平片斷)一書譯成朝文,這兩本著作為朝鮮文字的實際使用奠定了基礎。訓民正音的頒布并未明顯弱化漢字在朝鮮文化中的地位,直到近代,朝鮮仍是一個以使用漢字為主的國家。不僅公文如此,日常生活中的文字亦復如此。朝鮮的統治階級、兩班使用漢字寫信、創作,派到日本的朝鮮通信使,選用漢語造詣高的官員擔任。他們與日本的儒學家、僧侶之間用漢字筆談,并即席創作漢語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