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長今》劇情的主體,基本是在當時李朝都城漢陽(今漢城)展開的。“漢陽”的得名,也完全是學習中國的結果:《春秋》三傳之一的《谷梁傳》于僖公二十八年下云:“水北為陽、山南為陽”。漢城位于北漢山南、漢江之北,處于山、水俱陽之位,得名“漢陽”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地名方面,朝鮮行政區劃的設置、命名、避諱完全依照中國例,甚至仿效中國設置了“五岳四鎮”。
醫女生涯對長今影響至大,并成為她一生的事業。劇中對醫學、醫藥學頗多描述,通過本劇我們自也不難發現,古代朝鮮的醫學,幾乎完全源于中醫理論。李朝時期宮廷和民間編纂完成的著名醫學書籍《中國醫學概要》、《鄉藥集成方》、《東醫寶鑒》、《醫方類聚》都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和總結。長今初從張德學醫,即從“望、聞、問、切”四診法起詳加研習。針灸在當時的診療手段中,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劇中中宗患病,癥狀類似傷寒,內醫院眾人無法確診病情,此時依靠的主要醫書,就是東漢大醫學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而當時在朝鮮難得一見的《金匱要略》,更是被奉之為圭臬。中醫對朝鮮醫學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長今進宮后迎來的第一次攸關前途的考試中,戴周上宮出了一道難題,回答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長今是否能夠成為正式宮女。乍一聽到這道題,真是讓我有驚喜之感,倍覺親切——戴周上宮的問題是:東漢建安二十三年,劉備、諸葛亮進兵漢中,曹操屢敗而兵退斜谷,軍士請示夜間口令,曹操諭示的口令是什么?年僅八歲的長今不但正確回答出了口令,而且解釋了曹操采用這一口令的心意。所謂“雞肋”一事的確有,事見于《三國志》和《后漢書·楊震傳》中的楊彪、楊修附錄,意同而言詞稍異。陳壽《三國志》載:九州春秋曰: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后漢書》中的全文如下:修字德祖,好學,有俊才,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雞肋”而已。外曹莫能曉,修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乃令外白稍嚴,操于此回師。中國三國時代的典故,劇中不止一次采用。通過本劇我們還可發現,由于漢文化影響深遠,諸葛亮在古代朝鮮同樣被視為智慧的化身,地位尊崇。
在爭取成為內醫館醫女以再次進宮的考試中,主考官員為深入測試醫女的學識,給長今出了新的題目:孟子初見梁惠王,二人的對答之語。長今對此是倒背如流。典出《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該篇的主旨在于力斥功利主義的危害,勸當政者以仁義來治國。用此典故,也顯示了李氏朝鮮深受中國儒學影響,以儒學為根本治國理念。
可以說,朝鮮(高麗)是一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而又有著獨立的民族發展、演進歷史,保有了獨特民族文化、風俗、傳統以及民族特質的國家。
長今時代的史實與禮制
大長今是在《朝鮮王朝實錄·中宗實錄》中有記載的歷史實存人物,如果仔細看《大長今》的片頭,可以發現所用的背景圖就是《中宗實錄》中關于大長今的記錄部分。
《朝鮮王朝實錄》是把自朝鮮王朝始祖太祖至哲宗的25代472年(1392-1863年)按年月日記錄的編年史,共1893卷888冊,是朝鮮最古老且龐大的史書。該書涵蓋朝鮮時代的政治、外交、軍事、制度、法律、經濟、產業、交通、通訊、社會、風俗、美術、工藝、宗教等各個方面的史實,是在世界上罕見的寶貴歷史記錄。它的意義還在于記錄歷史的真實性和可信性。《朝鮮王朝實錄》從基礎資料的起草到實際編述和刊行,所有工作由春秋館的史官負責,此官職的獨立地位和對記述內容的保密,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實錄是在下一代王即位后開設實錄廳、安排史官編撰的,其史草連國王也不能隨意閱讀,保障高度秘密,以確保實錄的真實性和可信性。實錄編成后,把實錄分送到在全國各要地設置的史庫各一份保存。遇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曾被火燒毀,每當此時,重新出刊或進行補修。直到20世紀初,在鼎足山、太白山、赤裳山、五臺山等4處史庫,各留傳1套。《朝鮮王朝實錄》留傳至今的有:鼎足山本1181冊、太白山本848冊、五臺山本27冊、其它散本21冊,共2077冊。這些留存本一并被指定為國寶第151號,1997年10月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為世界紀錄遺產。《朝鮮王朝實錄》作為世界紀錄遺產其意義在于:首先,它記錄了朝鮮王朝25代國王472年歷史,是作為一個王朝的歷史在世界上時間最長;其次,內容極為豐富;再次,內容繁多,堪稱百科全書;第四,有很高的真實性和可信性;第五,用活字印刷刊行,展現了韓國印刷文化的傳統和技術水平。最后,《朝鮮王朝實錄》也是對中國、日本、蒙古、沖繩等東亞各國、各地區歷史及關系史進行研究的重要基礎資料。#p#分頁標題#e#
觀看《大長今》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問題讓我十分困惑:中宗執政,大至政策制定施行,小至官員任免,乃至給自己任命一個主治醫官,外廷政務、后宮家務,坐言立行,處處受權臣掣肘節制。到最后幾集,這種趨勢更是愈演愈烈,眾臣的進諫,幾與脅迫無異。以中國君權而論,這種“大不敬”的犯上行為就難以赦免。中國古代雖多有權臣專權、后宮外戚專權、宦官專權的故事,但在明清高度集權的體制下,這種情況越來越少見。特別中宗英睿果斷,可謂明主,而能容忍臣下如此,總該有些道理吧?
檢視李氏朝鮮歷史,政治結構雖仿效中國采用中央集權制,但又有自身的鮮明特點:自李成桂立國之初就認可了俗稱“兩班”的文武官僚有權干預君主施政和決策。根據儒家訓導,國家行政機構的職責是執行君主的意志,因為施仁政是符合君主的既得利益的,而君主則必須聽取儒教學者們的忠告。在這方面,司諫院和議政府具有頭等重要性。承政院把疏奏和進諫書呈交國王,并有權批準和糾正國王對官吏的任命以及其他有關革新的敕令。宮廷吏官的任務是記錄宮廷每天發生的事情和對國王的談話作逐字記錄,他們被賦予批評國王和對國王進行監督的權力。
由于朝鮮君主受到兩班無節制的壓力,有人出來為設法提高君主地位的做法辯護。世宗時代的一位富有才華的學者梁誠之數度上疏,為君主的權力辯護。梁誠之強調朝鮮的獨特地位,力圖維護固有傳統的必要性。據他說,檀君是“統治者”。他提出這樣的論點:朝鮮與中國一樣,是被賦予天命的國家。這種論點加強了力圖強化君權的世祖的地位。世祖(首陽大君的正式稱號,1455-1468在位)關閉了集賢殿,廢除了承政院中的一些職位,并使司諫院(經筳)陷于癱瘓,這種種措施的目的都是為了在思想上削弱對君權的節制。即令如此,終李氏朝鮮五百余年,包括中宗敬仰的一代明主世宗(1418-1450在位,以精通儒家學問而著稱。他除了極力提倡儒學價值觀念以外,還表明他對付得了兩班學者。他在十五世紀中葉統治期間,在國家管理、語音學、民族文字、經濟學、科學、音樂、醫學和人文學研究方面都表現出進步思想。)和世祖,歷代國王中沒有一個人的地位曾強大到能頂撞兩班朝臣。燕山君更是由于和兩班階級對抗,直接導致了自己被廢黜流放。
中宗因得到廢黜燕山君的朝臣們的擁護而即位,恢復儒教統治、維護《經國大典》權威的責任就落到了中宗身上。同時,按照李朝的傳統,年幼的國王在不能親自處理政務前,由王大妃攝政,稱為“垂簾聽政”。成宗、明宗、憲宗、高宗時的王大妃都曾經垂簾。此外,中宗時的樸敬嬪、肅宗時的張禧嬪都曾經用自身的影響干預朝政。隨著女人掌握政權而來的,是外戚門閥勢力的興起。處于這種政治環境下的李朝君主,王權受到種種限制也就在所難免了。
由于我對朝鮮文字一竅不通,所以對片中所看到的人名、地名等等翻譯是否準確都難以求證,能夠確信無誤的,只有“大長今”三字,因為這三字片名出現在每一集片頭。不過對于頻頻出現的宮廷內的各種稱謂,也可作一番簡略的考察:
由于李氏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所以在1896年獨立之前,稱謂方面嚴格遵循中國禮制,從不僭越。
朝鮮君主稱國王,尊稱為“殿下”或“主上殿下”,自稱為“寡人”。翻譯中稱國王為“皇上”、“陛下”,或國王自稱為“朕”的,都屬瞎遍亂造;
國王的正妻相當于中國的皇后,但是稱為王妃,尊稱為“中宮殿”或“中殿娘娘”。翻譯為“皇后”也是錯誤的。《大長今》中出現的,是中宗朝的文正王妃坡平尹氏。在王妃之下,還有嬪、淑媛、淑容、貴人這些等級,劇中連生即被冊封為淑媛;
王位繼承人(通常是國王的長子)稱世子,尊稱為“邸下”或“世子邸下”,國王諸子皆稱“大君”;
王世子的正妻稱“王世子嬪”,尊稱“嬪宮娘娘”;
當今國王的母親稱“王大妃”;二代先王的正妻稱為“大王大妃”。
按照上述標準,我們就不難辨別翻譯中一些常識的錯誤。
李朝的官職仿照中國,分為九品,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十八級。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可見正三品堂上和堂下,是一個職份高下的分水嶺。長今在她八歲時的第一次考試中,就準確無誤地詳述了每一級官職包含的各項職務。劇中中宗加長今為正三品堂上官,以一女子而得此高位,實為驚世駭俗。#p#分頁標題#e#
在國王下面,有最高輔佐機關——議政府,其長官為“領議政”,相當于中國的內閣首輔。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與領議政同為正一品。再下為從一品左右贊成、正二品左右參贊。再下有舍人等職官。
議政府之下有吏、戶、禮、兵、工、刑六曹,相當于中國的六部。其首長稱判書,相當于中國的六部尚書。檢察諫議機構為司憲府和司諫院(兩府)。此外還有承政院,為國王起草旨意。
宗親、忠勛機構有宗親府、忠勛府、儀賓(相當于駙馬)府、敦寧府等。國學為成均館(相當于中國的國子監)。其他機構有奎章閣、經筵廳、弘文館、藝文館等。史館稱春秋館。
在《大長今》中出現的從屬于六曹的內廷供奉機構有內醫院(服務于宮中王室的專屬醫療單位)、內侍府(掌宮廷內膳食、傳令、守門、打掃等事)、內贍寺(掌管宮中各殿以及朝中二品以上大臣食物、酒飲及油等物)、司饔院(掌管御膳以及宮廷內三餐之事)、內需司(掌宮廷內用的米布、雜物和奴婢宮人等事)等,其他機構還有典醫監(負責訓練醫官)、活人署(負責救治都城病人)、義盈庫(掌管油、蜜、黃臘、素物、胡椒等事)、司圃署(掌管園圃、蔬菜等事)等。